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深度】百亿关口下的“惶者”科顺

调查局 涂料经 2023-04-03

广告




本文首发“涂料资本局”


前言

3月23日,科顺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股票代码:300737.SZ;股票简称:科顺股份)发布公告,宣布完成对丰泽股份99.94%股权的收购,将后者变身为控股子公司。


丰泽股份原是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,在2014年11月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。随着科顺股份完成对其收购,丰泽股份也已从新三板摘牌,并更名为丰泽智能。


目前,丰泽智能主要向铁路、公路、建筑、水利、电力、地铁、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提供减隔震、止排水技术方案,产品包括支座、止水带和伸缩装置等。而科顺股份是一家专业防水企业,在房地产建筑领域已完成全国产能的布局。两家公司的业务虽有关联(防水和止排水设备),但关联度并不算大。


“专业才是唯一的法宝,跨界对科顺来说并不擅长,也不是我们的一个战略目标,所以一心一意做防水才是我们最终的战略定位。”在科顺股份创立早期,其创始人、现任董事长陈伟忠曾这样为科顺股份进行定性:“(我们)每年讲的都是只做防水,今天讲的还是这句话,科顺只做防水。”


然而,当创业来到第30个年头,在带领科顺股份实现上市目标(2017年)之后5年,面临冲刺“百亿战略”目标的压力之下,陈伟忠似乎放弃了“只做防水”的执念。丰泽智能便是其迈出的“跨界”的第一步,但不会是最后一步——最近有消息指出,科顺有意考察了一家涂料企业,但并不确定是否剑指收购。


“科顺是一家进取型的企业,崇尚‘狼性文化’,创业永远在路上,永不停步。我鼓励大家以积极、拼搏、创新、求变的态度工作,鼓励大家在符合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和尝试,而不能等待和抱怨;更不能为了求保险、求安稳而墨守成规、唯唯诺诺、谨小慎微。”


在企业内部刊物《科顺人》的一篇投稿中,陈伟忠这样谈及他对于科顺以及科顺人所应该具有的精神。他把这篇文章命名为《惟惶者生存》——如果说“惶”曾让科顺股份成长、立足、上市;那么“惶”能否让科顺股份继续辉煌?


深度如你所阅

科顺股份创始人陈伟忠近照


01创业·涂料“菜鸟”


30年前,陈伟忠与兄弟陈行忠相约“下海”创业——在此之前,有报道称陈伟忠曾担任佛山市顺德县桂洲小黄圃水泥制品厂厂长。


陈伟忠兄弟创立的第一家企业为顺德市桂洲镇小王布精细化工厂(简称“小王布精细化工厂”)。在当时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下,小王布精细化工厂登记为集体所有制企业,主管部门为顺德县桂洲镇小黄圃管理区(今顺德区容桂街小黄圃社区居民委员会),但实则为个人经营。因地处小黄圃,在科顺股份内部,小王布精细化工厂又被称为“小黄圃厂”。


广东顺德素有“中国涂料之乡”的美誉,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孕育了大批民营涂料企业。小王布精细化工厂的主营业务也为涂料。科顺防水市场技术部的一名员工吴克(已离职)曾通过探访总结出“科顺的‘老厂精神’”,并将文章刊登于公司内部刊物《科顺人》创刊号上。他写道:“(小黄圃厂在)成立之初,生产主攻聚氨酯涂料及水性涂料。作为‘菜鸟’行业里的‘菜鸟’企业,小黄圃厂需要奋力摸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向,这一摸索,就是3年的时间。”


1996年,小王布精细化工厂解除挂靠集体企业关系,并由陈伟忠、陈行忠分别出资60万元和24万元,成立顺德市桂洲镇科顺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(后经历3次更名成为广东科顺化工实业有限公司)。1998年,小王布精细化工厂注销,表明“科顺王朝”正式开启。


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内地民营涂料企业“野蛮生长”的时期,尤其是在“中国涂料之乡”顺德,民营涂料企业更是扎堆出现;而小黄圃厂所在的桂洲镇(2000年与容奇镇合并成为今天的容桂街道)又是顺德民营涂料企业最集中的区域。


在当时激烈而混乱的涂料市场竞争中,小黄圃厂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。根据吴克的描述,直到1999年,全厂员工还不足10人,虽然每年的产量和销量都在增长,但幅度并不是十分的喜人。“小黄圃厂仍在等待一个突破的时机。”


今天的科顺股份总部,位于距离小黄圃不远的容桂街道四基村


02转变赛道·专注防水


这个时机在2000年“降临”。从那时候开始,小黄圃厂生产订单倍增,甚至忙不过来,不得不通过扩建厂房和增开生产线的方法应对产能不足的问题,再到后来连扩建厂房也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蓬勃需求。


同样是在2000年前后,中国防水卷材市场出现兴起的势头。在涂料市场初尝甜头的科顺防水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机会,果断决定在小黄圃厂专门开设一条卷材生产线,然后初步调制出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,成为防水卷材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


而这一次尝试让科顺在防水材料这条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。一边是涂料市场的爆发,另一边是防水卷材市场的蓝海乍现,几经扩建之后的小黄圃厂仍显单薄,已经难以承受科顺快速发展的需求。


(小黄圃厂)只能够满足涂料产品的生产需求,以当时的条件,不足以支撑起卷材的生产。”吴克回忆说:“经过深思熟虑,公司决定斥资成立专门生产卷材的华口厂。”


与小黄圃厂一样,华口厂因其位于华口村而得名。华口村距离小黄圃不远,同属容桂街道。华口厂于2002年11月建成并开始试产,厂房面积比小黄圃厂初始时大了一倍以上。


陈伟忠(左一)为人十分低调,他经常走访终端市场,了解客户需求


然而防水卷材的方兴未艾却又跟决心要大干一场的科顺“开了个玩笑”。据介绍,华口厂初期只有5名员工,“按理说大家会十分忙碌,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,在成立之初的那段日子,厂里几乎没有什么生产行为,大家都比较清闲……大家会在闲时到小黄圃厂做‘临时工’。”


但这样的状况很快就被打破,2003年开始快速增加的订单证明了科顺决策者们的高瞻远瞩——仅仅是当年上半年,华口厂便完成了38万平方米的防水卷材的生产。


从此华口厂正式步入正轨,并研究出一套比较科学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;2004年完成第二条生产线的扩建,全年完成250多万平方米的产量;2005年,全厂产量再翻一番,超过520万平方米。


大概也是因为华口厂在防水卷材上的成功,让陈伟忠确定了“只做防水”战略定位。由此这家发迹于涂料的公司“抛弃”了它的初衷(指涂料业务),甚至在科顺股份的发展史描述中,并不把小王布精细化工厂作为它的起源或前身,而是从1996年算起。


陈伟忠发表于企业内刊《科顺人》上的文章:《惟惶者生存》


03“惶者”科顺·业务细分


确定“只做防水”的定位之后,科顺一边展开全国生产基地的布局,一边进行对自身防水产品乃至防水市场的宣传。


随着防水市场的爆发,竞争也越来越激烈。但陈伟忠并不担心竞争者的“争食”,相反竞争者的出现能够让市场更活跃,空间也就更大,生意才能越做越大。“其实防水市场的容量非常大,我们的市场有较好开发的潜力……还可以发展,还可以增长。”


为了保持足够的竞争力,科顺每年都会推出一些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工法,形成了囊括防水卷材、防水涂料、高分子、干粉砂浆、止水堵漏、刚性防水等六大产品系列,并围绕防水产品按照不同的功用划分为CKS科顺、依来德、筑通、铂盾四大品牌。


在防水材料的产品框架内,科顺也进行了有计划的产品延伸。陈伟忠表示,科顺现在有家装的产品,下一步可能会推出维修领域产品。“可能以后在更细分的市场领域里,科顺也会陆陆续续推出一些很独立的品牌来迎合整个市场的需要。”


科顺家庭防水产品形象展示


此外,科顺还提出双轮驱动的概念,即产品与施工服务并行。陈伟忠指出,此前在国内防水市场,无论行业内还是行业外都更看重产品本身,而现在大多防水企业都在从材料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型,因而科顺在2015年加大力度在施工技能培训、研究系统解决方案的节点配件和配套上下了很多细功夫。


“其实这是一个并行化之路,是相互同行的阶段。”如同DNA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纵向链条,看似互相缠绕,实则并无交汇,但又紧密相连。


无论是防水产品的细分还是施工服务的并行,陈伟忠一再强调防水主业的地位不能改变:“面对着新业态的激烈竞争,市场的变化莫测,我们应该稳中求变,顺势而为,坚持防水主业,开拓更多细分业务,为公司往后几年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。”


他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:先把防水材料产品做大做强,然后再细分与延伸,做精做专,两者要互为应用,互为补充。


“企业定位怎么样决定能走多远,是否会(被)淘汰,这归根到底是具体的战略定位是怎么样形成的,怎么坚持,都将决定你能走多远。”作为科顺防水的掌舵人,陈伟忠随时保持着清醒与警惕,唯恐企业的航行偏离轨道。


广告


04上市·竞争与压力


凭借20年的积累,科顺得以搭建起成熟稳定且备受市场认可的产品线,也帮助它走上发展的快车道。2017年底,科顺股份成功实现了在创业板上市,以公众型企业的身份再次引起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。


科顺股份上市庆典


站在聚光灯之下,陈伟忠依然没有忘记他的初心。他表示,现在科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,成为上市公司,更要夯实企业的基础,把产品做好,用安全环保高质量的产品来回馈社会。


“上市是企业习惯学习和习惯规范做事的过程,科顺从建立之初就遵循这样的规则。行业内的企业越来越规范、成熟的表现,对企业和行业都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。”陈伟忠说。


然而,防水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甚于涂料行业。仅拿上市防水公司为例,科顺股份上市当年,其录得20.39亿元的营业收入,虽然依然望防水界龙头老大东方雨虹(002271.SZ)的项背,但跟同年上市的凯伦股份(300715.SZ)的距离还十分明显,稳坐“防水老二”的位置。


2021年6月,陈伟忠(左)与圣戈班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孟昊文签署合作协议


然而仅3年之后,科顺股份便感受到明显的危机感。一方面,凯伦股份的增长迅猛,营业收入从上市当年的3.9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0.08亿元,相当于翻了5番;另一方面,北新建材(000786.SZ)2019年推出“一体两翼”战略,尤其是在“防水翼”发展迅猛,用一年时间就通过摧枯拉朽的收购战术将防水业务体量提升到33.32亿元。


而此时科顺股份的营收也增长迅速,2020年达到62.38亿元。只是前有东方雨虹以及绝尘,后有北新防水、凯伦股份紧追不舍,科顺股份“防水老二”的危机还能守多久,成为业界关注的一个话题。


为了保持足够的竞争力,2020年8月,科顺股份在首个上市募投项目——荆门生产基地——落成仪式上发布了“百亿战略”,即利用3年时间(2020-2022),实现营收突破100亿元大关。对于科顺股份来说,按照其此前多年的增长惯性,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也只是在毫厘之间——可能差一点点,也可能一举突破。


2020年8月,科顺股份在荆门生产基地落成仪式上发布“百亿战略”


为了确保“百亿战略”的达成,科顺股份必须找到一个助力点,拉动营收的增长。虽然防水市场的空间还很大,但是随着主要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以及北新建材的加入竞争,也在一定程度上抢夺了市场蛋糕;再加上疫情持续、房地产市场环境恶化等外界因素的不利影响,科顺股份自然不敢掉以轻心。


在这种背景下,科顺股份将视角投向防水行业之外,向丰泽股份抛出了橄榄枝。尽管丰泽股份年营收不到3亿元,对科顺股份的业绩增厚作用有限;但对于科顺股份来说,迈出跨界的第一步,就相当于突破了“只做防水”定位的束缚,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赋予其更加强劲的发展可能。


“打开了跨界收购这个‘潘多拉盒子’,你觉得科顺股份会就这样小打小闹?”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科顺股份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收购可能,关键在于它的野心有多大。


防水市场竞争的白热化,促使科顺股份做出更多的尝试


尾声


当科顺股份迎来它创业30年,或者说在防水赛道上奔跑了26年,如今已然来到冲刺“百亿目标”的关键时间节点。


从创业时的“懵懂”,到“只做防水”的坚定,以及为保持竞争力而“惶”,积极寻找做大做强的出路……站在“百亿战略”有望即将达成的当下,再回首30年前在那个叫做小黄圃的村庄里头,我们依稀能够重现科顺股份的创始人们为了未来的事业而忙碌、困惑、惶恐、奋进的样子。


“惟惶者生存。”对于如今的陈伟忠或者科顺股份来说,真的只是为了“生存”吗?



END





相关阅读




王兵:再别北新(下篇)

王兵:再别北新(上篇)

科顺再次宣布涨价

北新/科顺/凯伦联手抵御东方雨虹?

科顺抱上千亿级“大腿”

防水“战国策”:北新建材“合纵”

科顺股份连砸25亿建生产基地

科顺股份强势布局“双百亿”战略

东方雨虹的“碳索”有戏吗?


商务合作李先生:18144748007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